【读书笔记】社会性动物——从众

简单理一下吧。

首先,用几个现象解释从众。

【一个人在大街因为某个原因开始奔跑。又一个人也因为某个原因开始朝同一个方向奔跑。这样奔跑的人越来越多,忽然有一声叫道“大坝决堤了!”然后整条街的人全都开始往同一个方向奔跑。并没有谁去验证大坝是否真的决堤。】

【希特勒周围的圈子是一个完全从中的群体——根本不允许存在偏离。】

*群体思维: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排他小群体中,由于人们共同的追求占统治地位,因此该群体无视对那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所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。

【定义】: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,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。

【实验】:所罗门·阿希的实验

一个被试和其他三个协助者进到一间屋子,对某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作答。作答时,三个协助者统一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A,被试最终也做出了错误的答案A。

【分析】导致被试做出这种解答的原因在于,他期望获得团体的认同,害怕被团体排除在外。

由此引开去说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。

1、一致性:除你以外的所有人是否都有同一个答案。只要有那么一个人有不一样的答案,那么即使他与你的答案还是不同的,那么从众给你的压力还是会减弱的。

2、表态:被试在其他人作答之前首先表明了自己的答案,那么之后所有人都选了错误的答案,他更改答案的可能性也会很小。

3、责任:当被试需要对将来做出的答案负责时,他更能抵制住从众心态,而选择正确答案。

4、个体与文化: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屈从群体压力。

5、施加压力的群体:假设与你一起的人是这个问题上的专家、或者是你的亲朋好友、或者与你有着某种类似的联系,那么你更可能产生从众行为。

【引申】社会领袖-一些名人、权威人士如果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,只要拨一拨,便能够引起社会潮流的变化。(所以大人物言行需谨慎)

合适的人用来做合适的推广。

——从众的目的——

1、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(上述实验即是如此)

2、获取信息

【一栋很旧的大楼,某层的男女厕所门口的挂牌已经掉了。你想要去上厕所,但不知道该进哪一间。这时候,假设有一个穿着体面的绅士从一个门 里走出,你马上就能分清哪间是男厕所哪间是女厕所吧?那么,如果从那个门内走出来的是一个贼眉鼠眼猥琐无比的男乞丐,出来的时候还像做贼一样的左右盼望呢?】

我们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,就会效仿那些我们以为正确的行为。不光是包括行为,情绪也可能受到影响。

——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——

1、依从: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。持续时间短、对个体影响小。比方说我们推出一套新的交通法,行人不能乱穿马路,一经发现要进行罚款。执法严厉的话,乱穿马路现象是会减少,但这只是迫于惩罚,一旦执法松了,那么该乱穿的人还是会乱穿马路的。

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权力。

2、认同:因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,而对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。也就是说我们做出某种行为,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思考而得的结果,而是我崇拜的/喜欢的人那样做了,所以我也那样做。还是说乱穿马路,如果一个你很喜欢想和他交往的异性从来不乱穿马路,那么你为了和他一样,也就不会乱穿马路。但如果某天,你又爱上了另外一个人,那个人比之前那个更有吸引力,他对乱穿马路这件事无所谓,自己也常常那么干,那么你也就会摒弃不乱穿马路的习惯,而开始乱穿马路了。(马路:饶了我吧T__T)

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吸引。

3、内化:对某种价值或信念的内化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持久、也最根深蒂固的反应。是内在的,由自己的价值体系给出的反应。我们再辛苦下马路同学,如果在传播不乱穿马路的交通法规中,你深有感触(或者曾经有遇见 乱穿马路被车压死的人等等),从心底深处觉得就是不该乱穿马路,影响交通秩序,然后你就不乱穿马路了,那么这个行为无论怎样都是非常难改变的!

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。

——服从:电击实验——

【实验】被试扮演老师,协助者扮演学生(但告诉被试,学生也是被试)。然后让学生回答题目,如果打错,那么老师就要按下电压按钮对学生实施电击惩罚。电击从15伏,一点点往上一直到450伏。在75V时学生开始表现出不适、呻吟,150V时,学生提出要退出实验,180V时,学生大叫受不了了,再往上学生开始砸墙并乞求让他离开房间……然后,被试会在什么时候停止电击中止实验呢?

有65%的人会一直电击直到实验最终结束。

【为什么】这是一种服从。对上级(实验实施者)的服从。责任不在于我,在于让我做这个动作的人。

【影响服从的因素】

1、权威性:上述实验如果对外称是耶鲁大学的某某教授,服从的比例就比一个普通的实验者要高。

2、权威人物是否在场:如果实验者不在现场,而是通过电话等发号施令的话,那么服从的比例就会降低。

3、老师与学生的距离:如果老师与学生在一间房里,亲眼目睹学生的惨状,那么服从的比例也会降低。

——不介入的旁观者——

【基蒂·珍诺维丝事件:这位被刺身亡的年轻女子,被袭击了30分钟,在此期间,有38位邻居走到自家窗前看了30分钟,竟没有一人采取施救行动,直到最后才有人报警,但已经晚了。】

【为什么】当目击者越多时,个体就会感觉到责任的分散。而当某事件发生时,只有你一个人知道、看到、听到,那么会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会大大上升。

【实施帮助的前提】

1、确定是紧急事件:我以外的旁观者若都无动于衷,那么我自身也会怀疑这个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紧急迫切,从而就不会实施帮助。

2、承担个人的介入责任:自己是唯一的知情者,那介入的概率就会很高,而当有其他人也在场,则会产生责任的推卸。

3、帮助的代价:最简单的例子,一个头晕倒地的人,一个被刺鲜血满地的人,前者受到救助的概率会大于后者。抑或是,你正在赶路去一场很重要的面试,这时候路上见到一个倒地的人,你要迟到了,放在平时可能会上前帮助,但这时候只能选择离开。

4、帮助所带来的好处:评估自己的帮助是否真的会帮到对方。如果能够帮到,会很乐意实施帮助,如果觉得自己无能为力,那么就有更大可能选择逃离现场。

5、与需要帮助者的关系:是否是认识的人?是否拥有同样的爱好或者价值观?

6、现场是否是个开阔空间:在闭合空间(类似于一个地铁包厢、一栋楼、一艘船等),不管旁观者人数多少,实施帮助的概率都会更高。


以上。

评论
热度(5)
© 咩酱 / Powered by LOFTER